思政动态
更多>
2022 02-09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十依托十倡导十品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模式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土木工程系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的建设为契机,紧密结合高职土建类专业的特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凸显鲁班大国工匠精神的引领导向,坚持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和行业理想的新时代土建工程领域接班人,积极探索十依托十倡导十品牌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模式,全力推进“三全育人”工作。       一、依托课程思政,倡导“开口即思政”,打造“美丽课堂”品牌       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在于课程育人,课程育人的关键在于课程思政。依托课程思政,打造“美丽课堂”品牌,做到了一是注重深挖育人元素,使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无缝衔接,达到开口即来的效果;二是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质量与学生认同协同一致,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三是注重增强师德修养,使学为人师与行为示范同向同行,达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为此,土木工程系开展思政老师指导教研室集体备课、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大赛、实施师德师风培训、搞好“一室一大师工程”等,努力倡导“开口即思政”,打造美丽课堂。目前,《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施工技术》等15门课程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已经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施工技术》,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施工技术》《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建成省级示范专业1个——建筑工程技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大赛,6个团队获得省级奖励,校级奖励26个团;组织师德师风培训5场次;组建课程思政宣讲团,深入全院60余个教研室开展宣讲。       二、依托科创平台,倡导“参与即思政”,打造“学研相济”品牌       科研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实施科研育人,倡导“参与即思政”,打造“学研相济”品牌,做好“四位一体”的建设。一是科创平台制。搭建科创平台,增强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土木工程系以科创为引领,打造科创“七大平台”,建成名师工作室、科创协会、力学协会、识图制图协会、BIM协会、装配式协会、砌筑协会七个平台,吸引志同道合的师生积极加入科创,培养创新意识。二是研发团队式。组建科创团队,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选拔兴趣浓厚、乐于专研、成绩优秀、道德高尚的学生加入科创团队,培养集体攻关、团队攻坚的合作精神与协作意识。三是社团导师制。配备指导老师,增强学生开拓创新的激情。每个科创团队配备指导老师,开展科创道德教育,培养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四是指导项目式。依据项目开展专业培训,增强学生创新发明的本领。指导老师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指导学生进行科创研究,构建学生“自创”、师生“同创”、产教“融创”的格局,鼓励教师与产业对接,带领学生设计、研发项目。2021年,土木工程系学生在科技竞赛、学科技能大赛、学术创新成果大赛、双创大赛等方面捷报频传,两位学子荣获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三等奖;系代表队在四川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建筑工程识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获第十一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西南赛区高职组北斗科技创意类一等奖一项及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一项;200余名学生获得1+X”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三、依托“四维一体”的实践,倡导“动手即思政”,打造“大国工匠”品牌       实践育人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教育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关键,是教育回归生活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土木工程系凭靠国家级建筑工程生产性实训基地,借助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依托校外德育实践基地,依赖校内志愿者服务品牌活动,打造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四维一体”实践模式。学生在动手参与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建立起对国家的情怀、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情感;在实践活动中成为奉献者、服务者,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逐步培养成为具有鲁班精神的“大国工匠”。刘勇高级技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国赛选拔赛暨第四届“四川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砌筑”赛项中荣获二等奖,并在四川技能大赛-2020“川建工”职业技能竞赛“砌块砌筑”赛项位列第一名,荣获一等奖,被授予“四川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与中建三局西南公司合作建设的余红福大师工作室顺利揭牌。       四、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倡导“抬头即思政”,打造“鲁班文化”品牌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土木工程系着力发挥鲁班文化、特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经过办学沉淀,已经打造出一系列硬核校园文化品牌。一是树好“土木口碑”,“严管厚爱出高徒”的核心育人文化享誉盛名。“严管厚爱出高徒”已经成为学院教书育人在社会口碑中的金字招牌。社会中已经形成“一张名片、一个品牌、四者愿意”的口碑文化,即“严管厚爱出高徒”是学院招生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是学生求职创业的一个良好品牌,是熟人愿意推介、家长愿意选择、学生愿意报考、单位愿意招聘的原始魅力。二是讲好“土木故事”,“一地一友一故事”的校友文化流光溢彩。利用校友会平台,努力挖掘“一个地方有一名成功校友,一名成功校友有一个典型成长故事”的文化元素。“用建院好人,讲好建院故事”,已经成为我院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品牌课程。三是传递“土木力量”,“一系一队一特色”志愿者文化蔚然成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建院情怀根深蒂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更是枝繁叶茂。土木工程系有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一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每个班有一支志愿者服务分队,结合专业实际,开展特色志愿者服务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四是打造“土木品牌”,“一校一品一月一主题”团学文化次第开花。以“争做鲁班传人,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鲁班文化节,已经成为我系“一校一品”精品校园文化。每年定期开展鲁班文化节,有专业知识竞赛,有职业技能比拼,有文体才艺展示,有娱乐歌舞表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赛者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团队协作,既讲职业规范,又要开拓创新,营造了自觉践行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一月一主题的团学活动是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规动作。每个班级每个月都要开展一次主题鲜明的团学组织生活。譬如:3月绿色生态+学习雷锋,4月安全教育,5月五四精神+心理健康,6月文明离校+感恩母校,7月知党史感党恩,9月国防教育,10月爱国主义教育,11月诚信教育,12月传统文化教育等。五是弘扬“土木精神”,“四廊”文化深入人心。建设好鲁班文化长廊、校友文化长廊、校史文化长廊、党团文化长廊,思政抬头可见,教化耳濡目染。       五、依托新媒体矩阵,倡导“上网即思政”,打造“四性六度”品牌       在社会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占据信息传播主导地位,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土木工程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新时代,转变新思路,积极打造互联网思政育人阵地,全力探索适应新时代青年群体的育人路径。一是利用智慧职教、MOOC(慕课)、SPOC平台,占领网络阵地。已建成并广泛运用的智慧职教网课13门、MOOC(慕课)12门,2021春期学生使用达5000人次。二是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引发思想共鸣。利用“土木工程系微信公众号”,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报道。三是利用学院网站新闻,报道先进典型,产生价值认同。四是利用QQ、微信平台,碎片化互动交流,加强情感链接。五是利用抖音视频新媒体,多元文化交互,重构思政范式。通过建设点线面结合的网络育人矩阵,开展同频共振的网络育人活动,构建新时代语境下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一体化的“四性”思政教育新阵地。通过思想共鸣、价值认同、情感链接的多维交互,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协调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渗透力,积极打造有时代热度、有思想高度、有知识宽度,有人文温度、有情感厚度、有特色亮度的网络育人“六度”品牌。       六、依托“好雨工作室”,倡导“关怀即思政”,打造“和谐人生”品牌       心理育人是指通过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方式来培育人的成长成才,着力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土木工程系多措并举,推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一是搭建“两个”平台。建设“好雨心理工作室”和“好雨辅导员工作室”平台,职业化、专家化开展心理育人。二是开展“四面”工作。开展宣传教育、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实施心理育人。三是构建“六导”体系。构建领导指导—干事引导—辅导员疏导—朋辈辅导—室友开导—家庭劝导“六导”工作体系,全员心理育人。四是建立“四级”预警。建立学生宿舍—班级—系部—学校“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全方位育人。五是建设“五线”机制。构建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回访—建立档案—跟踪关怀—陪伴成长“五线”联动育人机制,全程心理育人。六是确立“四化”目标。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系统化、精准化、温情化。       七、依托“四制”服务,倡导“所见即思政”,打造“满意服务”品牌       土木工程系以服务学生成长长才为目标,不断探索服务方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增强服务供给,深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前置服务,主动作为,改变“坐等诉求、推诿应付”的服务做派。二是重视服务与育人并举。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双结合,积极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中的显性诉求,又合理排解隐性情绪,在服务中引导人。三是积极实施“四制”服务。提倡首问责任制、热情服务制、高效服务制、礼貌用语制,用责任感染师生,用热情温暖师生,用高效拉近师生,用礼仪陶冶师生,服务者举手投足皆是情、音容笑貌皆是理,让办事者所见所闻皆受教育。       八、依托岗位说明书,倡导“制度即思政”,打造“严管厚爱”品牌       土木工程系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严管厚爱”,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与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一是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二是建立五级学生管理体系,形成系书记领导—学生干事指导—辅导员执行—班导师配合—学生干部支援的五级管理育人体系。三是依靠四支学生管理团队既能干的学生干事团队+精干的辅导员团队+机灵的学生干部团队+精明的班导师团队。四是架构三级管理制度,在学院《学生手册》的基础下,架构起系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规定—宿舍生活民约,严格管理与民主管理、自助管理相结合。      九、依托奖勤助贷,倡导“帮扶即思政”,打造“知恩图报”品牌       土木工程系重视学生帮扶体系的建设,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推进育人工作。一是完善贫困认证体系,建立动态认证长效机制。三是狠抓落实,严格监管,保证过程公平、公正、公开。三是感恩教育日常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依托“亮身份、树形象”工程,倡导“身份即思政”,打造“创先争优”品牌       土木工程系持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活动,通过活动推进了全体师生对育人工作的重新认识,更是营造了育人工作的组织氛围和团队效果。一是学生党员佩带党员标志牌,亮出身份、树出形象,打造“发展一个、引领一班、带动一系”的格局。二是创新探索“六个好”的党建模式,即定好调子、搭好台子、建好班子、选好苗子、引好路子、树好牌子。三是构建四级立体党课体系,把学院领导讲党课、总支书记讲党课、支部书记讲党课、学生党员微党课制度化、经常化。四是党员培养过程,注重“四个好工程”,即上好党课、搞好志愿服务、抓好青年干部培训、压好创先争优担子。五是依托教师党员示范岗,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报道链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十依托十倡导十品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模式 -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tech.net.cn)

2022 01-30

光明日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德技双馨的“时代鲁班”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创建于1956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学院秉承“建德明志,筑能笃行”的校训,确立了“培育鲁班传人,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理念,开创了“多方合作、多元共建”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院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模式,为课程增值赋能,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聚焦铸魂育人,全力把学生培育成为德技双馨的“时代鲁班”。“五层联动”各司其职,夯实主体责任       学院以培养“时代鲁班”为育人目标凝聚力量,以全员参与为基本要求明确各级主体职责,形成学校党委、职能部门、教学系部、专业教研室、任课教师“五层主体”上下联动的机制,明确党委引领、部门推进、系部组织、专业设计、教师执行,各司其职形成课程思政育人合力。党委对课程思政进行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教务处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牵头部门,设“新时代鲁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强力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实施;教学系部通过具体安排、教学常规检查和教学反馈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各专业教研室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思政实施规律,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导教师探索和实践;教师完成课程思政任务,达到课程思政目标,落实各专业教研室设计的课程思政方案。“四步交替”螺旋递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学院按照“研究—培训—实践—推广,再研究—再培训—再实践—再推广”的“四步交替”螺旋递进方式,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院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题组,从学理基础入手,构建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方法体系和保障体系。同时根据研究成果,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理念传输、理论讲解、方法传授,要求所有参培教师在明确目标、重构内容、试点方法、修订评价等方面的教学设计、试讲考核合格后,在能够秉持课程思政理念、具备一定课程思政实施能力的基础上,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前次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再研究、再培训流程,随后进行再实践,最后再推广,从而在全院实现“五层联动”,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三全”育人格局。“四课协同”相互支撑,增强育人合力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企业用人要求为导向,对专业进行整体设计,形成专业↔课程↔课堂三级双向传递的体系化课程思政目标链,形成思政课、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四类课程协同育人合力,人才培养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用教材、收集教学资源,做到培养目标一致。教研室集体备课,做到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案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实现课内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思政主基调、公共基础课提升课程思政认知能力、专业理论课作为课程思政主力军、专业实践课夯实思政能力与实现行动转化的“四课协同”机制,四类课程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目标一致,增强育人合力。“三项策略”构建机制,完善保障体系       学院从构建长效机制入手,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实施的保障体系。一是创新组群逻辑,重构教学团队组建机制,组合同一专业的各科教师,形成新的教学团队组建机制,搭建新型人才培养团队,实施集体备课制度。二是强化评价导向,建立基于评价结果的激励机制。学院将师德师风、育人质量、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纳入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级和职称评定等考评范畴,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教师主动性、积极性。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形成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学院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和“新时代鲁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发布“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制订《新时代鲁班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职责》,完善《学院教学成果奖评定办法》《学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等制度,并常规化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大赛。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建成四川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入选四川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出版课程思政特色教材36部,发表相关学术文章50余篇,获批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目前,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了全校52个专业全覆盖,近五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时代鲁班”,育人质量稳步提升。 报道链接:培养德技双馨的“时代鲁班”-光明日报-光明网 (gmw.cn)

2022 01-30

培养德技双馨的“时代鲁班”-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2年1月30日03版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创建于1956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学院秉承“建德明志,筑能笃行”的校训,确立了“培育鲁班传人,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理念,开创了“多方合作、多元共建”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学院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模式,为课程增值赋能,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聚焦铸魂育人,全力把学生培育成为德技双馨的“时代鲁班”。 “五层联动”各司其职,夯实主体责任 学院以培养“时代鲁班”为育人目标凝聚力量,以全员参与为基本要求明确各级主体职责,形成学校党委、职能部门、教学系部、专业教研室、任课教师“五层主体”上下联动的机制,明确党委引领、部门推进、系部组织、专业设计、教师执行,各司其职形成课程思政育人合力。党委对课程思政进行总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教务处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牵头部门,设“新时代鲁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强力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实施;教学系部通过具体安排、教学常规检查和教学反馈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各专业教研室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思政实施规律,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导教师探索和实践;教师完成课程思政任务,达到课程思政目标,落实各专业教研室设计的课程思政方案。 “四步交替”螺旋递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学院按照“研究—培训—实践—推广,再研究—再培训—再实践—再推广”的“四步交替”螺旋递进方式,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院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题组,从学理基础入手,构建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方法体系和保障体系。同时根据研究成果,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理念传输、理论讲解、方法传授,要求所有参培教师在明确目标、重构内容、试点方法、修订评价等方面的教学设计、试讲考核合格后,在能够秉持课程思政理念、具备一定课程思政实施能力的基础上,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前次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再研究、再培训流程,随后进行再实践,最后再推广,从而在全院实现“五层联动”,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三全”育人格局。 “四课协同”相互支撑,增强育人合力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企业用人要求为导向,对专业进行整体设计,形成专业↔课程↔课堂三级双向传递的体系化课程思政目标链,形成思政课、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四类课程协同育人合力,人才培养团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选用教材、收集教学资源,做到培养目标一致。教研室集体备课,做到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案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实现课内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思政主基调、公共基础课提升课程思政认知能力、专业理论课作为课程思政主力军、专业实践课夯实思政能力与实现行动转化的“四课协同”机制,四类课程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目标一致,增强育人合力。 “三项策略”构建机制,完善保障体系 学院从构建长效机制入手,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实施的保障体系。一是创新组群逻辑,重构教学团队组建机制,组合同一专业的各科教师,形成新的教学团队组建机制,搭建新型人才培养团队,实施集体备课制度。二是强化评价导向,建立基于评价结果的激励机制。学院将师德师风、育人质量、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纳入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级和职称评定等考评范畴,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教师主动性、积极性。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形成课程思政建设长效机制。学院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和“新时代鲁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发布“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制订《新时代鲁班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职责》,完善《学院教学成果奖评定办法》《学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等制度,并常规化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大赛。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建成四川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入选四川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出版课程思政特色教材36部,发表相关学术文章50余篇,获批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目前,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了全校52个专业全覆盖,近五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时代鲁班”,育人质量稳步提升。  (何智明 刘继强 黎仕明)

2022 01-13

学院召开“三全育人”工作会

       2021年1月12日下午,学院在德阳校区综合楼B101会议室召开了“三全育人”工作会,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黄志祥、肖进、杨转运,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教学单位党政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李辉主持。李辉书记主持会议        本次“三全育人”工作会,是学院被评选为四川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后首次召开的全院育人工作会议。会上,黄志祥副院长宣读了学院“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调整文件;随后,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牵头部门党委宣传部对建设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再次,对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报,土木工程系汇报了2021年“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工作情况,铁道工程系、交通与市政工程系和工程管理系汇报了创建情况,教务处、宣传部汇报了学院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情况。与会人员还进行了交流发言。学院召开“三全育人”工作会议     李辉书记强调,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和改进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李辉书记要求,一要切实增强“三全育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针对性,自觉将“三全育人”工作与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起来,主动挖掘育人元素、主动育人,并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重点做好“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育人工作。二要着力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做好全程育人的衔接,充分发挥全方位育人的作用。三要努力开创学院“三全育人”工作新局面,学院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参与和院内外紧密配合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具体要在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建强队伍、加大投入、加强领导等方面下功夫。

2021 04-10
2020 12-16

我院成功举办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挖掘和丰富专业课程育人内涵,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12月16日,我院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决赛在3号教学楼智慧录播室成功举办。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胡兴福,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许辉熙现场观摩指导比赛。我院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通过系级选拔赛,选拔出24位教师参加校级初赛(专家网评)。经过校级初赛,7位老师进入决赛(入围一、二等级)。各参赛教师在15分钟的现场说课和课堂教学展示时间内,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风采。每位老师还接受了评委提问。经过激烈角逐,本次比赛3名教师获一等奖,4名教师获二等奖,9名教师获三等奖。其中,铁道工程系地隧教研室马时强、国际技术教育学院应用英语教研室张蕾和土木工程系制图教研室王蓉蓉获得一等奖。“课程思政”是一项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工作。今后,学院将继续以专业课和量大面广的公共课为载体,深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赛促教”“以赛促建”,深入挖掘具有各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政策文件 更多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见》包括总体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六个部分。《意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加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根本任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高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意见》指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系统观念,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提供有力政治和思想保障。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强化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清单,明确落实措施和推进步骤。党的基层组织要认真贯彻党章党规要求,做好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加强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和体制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意见》指出,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和法理常识,加大党章党规党纪宣传力度。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广泛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宣传教育,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以自觉的斗争实践打开新天地、夺取新胜利。《意见》指出,要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开展对党忠诚教育,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整治行动,努力建设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制度,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网格化建设,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深入到群众生产和生活中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做好各类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引领行动,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意见》指出,要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中,落实到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都市类报刊和新媒体等各级各类媒体,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深化拓展群众性主题实践,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发挥礼仪制度的教化作用,丰富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深化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学习宣传,持续讲好不同时期英雄模范的感人故事,探索完善先进模范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把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员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建立社会思想动态调查与分析研判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意见》强调,要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充实优化兼职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工作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员培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用好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和阵地,加强各级各类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使用,继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将测评结果纳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内容,纳入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 2021-7-12

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通知

各教学系(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规定》文件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提质增效,现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做出如下要求: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高等学校讲坛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极为重要的阵地,教学课堂是意识形态阵地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否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巩固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能否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院各教学系(院)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学院党委关于意识形态责任制的有关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自觉维护党对学院各项工作特别是当前课堂教学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政治工作任务,抓紧抓好。各教学系(院)负责人要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和工作责任,切实担当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责任,增强政治敏锐性,主动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教学管理,严抓教风学风,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落实。二、强化纪律要求,践行教书育人全体任课教师要坚持“三尺讲台有规矩、课堂教学有纪律”的原则,严格遵守教育教学纪律,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主动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引导的责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决不允许出现利用课堂公然散布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现象出现,把课堂建设成为传播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坚强阵地。强化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大纲中,每门课程都要合理体现思政元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与民族自豪感。各教学系(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体现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教师要有风格,成果要可固化,课程要有品牌,教师要有榜样。三、加强师德引领,强化教学监控针对课程思政的特点,教务处、各教学系(院)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要加强对授课内容的全面审核工作,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师德失范行为认定与处理办法》、《中共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规定》等重要文件,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教务处、各教学系(院)要切实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管理,严格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督导,对各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活动要实现过程留痕,作为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基础信息。质控办、教学督导员要认真履职,积极反馈课程思政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党委宣传部2021年4月12日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已经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纲要。  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高校主要负责同志要直接抓人才培养工作,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四、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  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实践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五、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高等职业学校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  六、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新闻实务大讲堂”等系列讲堂,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百万师生大实践”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七、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在各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依托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医学人文教育等专题培训。支持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充分发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  八、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作用,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九、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地方、高校开展工作;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地、各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检查。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  加强支持保障。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统筹利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支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建设计划,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  加强示范引领。面向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教育部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推动建设国家、省级、高校多层次示范体系,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印发《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通知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川建院〔2019〕180 号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印发《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单位、各部门:经研究决定,现将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给予印发, 请遵照执行。 附件: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附件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试行稿)。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推进“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总体目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过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院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能力, 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先行先试、逐步提高、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爱国情怀、民族精神、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教育,逐步实现在所有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良性互动发展,努力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通识课程为支撑、专业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实践模式。三、基本原则1. 坚持顶层设计,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院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的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的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2. 坚持教师主体,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教师课程教学的改革热情,积极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根本性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3. 鲁班文化引领,坚持分类指导结合建筑行业属性和土建类院校特色,深度挖掘建筑鲁班文化,强化土木建筑教育育人功能,做到思政教育易开展、接地气、有成效。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四、主要任务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构筑以思政课程为核心,通识课程为主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课程体系,狠抓课程建设,夯实育人基础。主要任务如下:1. 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融入点,避免生搬硬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挖掘思政课以外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爱专业、家国情怀、职业品质、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课程,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功能与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的协同效应,形成思政育人合力。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思政元素。思政课程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专业课进行试点,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充分运用交叉学科教师团队集体智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 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根据“课程思政”改革思路,打造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组建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教学团队。力求“课程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专业教育,涵盖所有课程,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实现价值引领作用,依据学院荣誉制度,定期表彰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过硬、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理念先进、育人效果突出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杰出青年教师等先进个人,以及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 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课程思政”观测点。五、具体举措1. 加强培训和宣传,让课程思政理念入脑入心每年学院层面举办一次课程思政专题讲座,二级教学单位每学期举办一次课程思政培训和交流活动,让师生人人知悉课程思政,主动融合、积极践行。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公招等现代媒体手段,大力营造“处处有德育、时时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典型专业课程, 加强舆论引导,确保课程思政入脑入心。2.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在学院教学云平台,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SPOC 课, 共享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老师和学生可以碎片化学习,并及时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教育厅和学院关于课程思政重要文件的宣贯学习,课程思政经典文献、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等。3. 开展教学设计比赛,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深入挖掘课程德育内涵,推动教师承担起课程思政主体责 任,做好课程育人教学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一个教学单元为单位(2—4 节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要充分梳理课程里的德育元素,适当选择列入教学设计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需要重点阐明课程里包含的德育元素以及将其如何与课程教授的内容相结合。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整个教学设计中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教务处组织专家对系(部)推荐的教学设计优秀案例进行评审,由学院进行奖励。4. 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引领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从课程育德目标、思政教育融入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建设。切实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着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基础上,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土建类专业优势,校内遴选确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为学院首批“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打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企业经营管理、建筑结构、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思政示范课。通过以点带面的效应,推动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主旋律。抓住教材、教师、教学三大关键要素,大力推进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问题导入式以及小班教学模式,建设示范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库;优先开发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5. 通过教学比赛构建示范课堂,引领课堂教学每年通过系级、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构建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通过职教云教学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全校专兼职教师学习借鉴,引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6. 以课程思政要求为主线,规范日常教学行为。制定课程思政教案编制规范,发布课程思政教案模板,将课程思政教学要求落实到每堂课,成为教师的自行行为。7. 建立混编课程思政师资团队,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校思政教师分配到各教学单位,指导课程思政落地实施。按 1 名思政课程教师/50 名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的配置标准,建立混编“课程思政”师资团队,注重思政教育教学团队联动融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思政教师分配到各教学单位组建混编课程思政团队方案见下表。思政育人指导教师分配名单一览表 序号 单位名称思政育人指导教师专职教师兼职教师1土木系兰大甫、张治平余代洪、周三华、徐权2工管系兰泽静、胡平赵剑莉、宋星3经管系曾蓓毛天平、董汉松4交通系张亚辉闫晓伟5设备系彭容陈飞宇6机电系毛蜀湘吴在在7材料系郭展新李伟8测绘系周杨陈绰9建筑系李想郑凯10铁道系李慧星何智明11国际学院张远平王智熠12基础教学部倪虹、赵娜欧成学、张敏混编团队思政育人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口教学单位的课程思政工作指导,定期开展工作,确保工作落地落实有成效。8. 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为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院新一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使课程思政元素成为“学评教” 重要内容。9. 开展课程思政特色教研活动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每学期至少开展 1 次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10. 做好典型案例总结并宣传推广总结“课程思政”成效好、反响佳的教学案例,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典型案例,为提升全院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借鉴。六、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学院成立由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的课程思政推进工作领导 小组,成员有党委宣传部、质控办、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处、人事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各二级教学单位要把课程思政摆在突出位置,在全院整体框架下制定本单位的工作实施细则。2. 加强协同联动教务处全面负责课程建设管理工作,科技处、计财处负责经费配套及管理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做好建设指导和实施工作,建设单位(院系)具体负责所承担的课程建设任务,各单位、各部门加强联动,协同推进。3. 强化工作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 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 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4. 保障经费支持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每门课程建设启动经费 1 万元,按照“慕课”标准和“课程思政”要求进行建设。参照《教师教学竞赛管理办法(试行稿)》(川建院〔2019〕81 号)校级比赛奖励等级,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和课程示范课进行表彰奖励。七、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现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如下意见。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1.重要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切实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二是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三是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四是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五是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为这支队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六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二、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4.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5.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博士阶段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硕士阶段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本科阶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专科阶段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开设“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课程。初中、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可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类选修课程。6.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7.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科学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国家统一开设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全部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组织统编统审统用,在教材中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地方或学校开设的思政课选修课教材,由各地负责组织审定。研究编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导纲要,研究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等进课程教材指南,编制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和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进课程教材图谱,分课程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指南,组织专家编写深度解读教材体系的示范教案,实施思政课优秀讲义出版工程,开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书单,建设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三、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8.加快壮大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各地在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高校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并尽快配备到位。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强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各地要统筹解决好思政课教师缺口问题。各高校可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选择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后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可探索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机制和办法,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高校要积极动员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采取兼职的办法遴选相关单位的骨干支援高校思政课建设。各地应对民办学校指派思政课教师或组建专门讲师团。制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9.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以培育一大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为目标,制定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及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面向思政课教师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修班,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实施好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依托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重点开展理论研修,依托高水平师范类院校重点开展教学研修,全面提升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建立一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学基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考察调研,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国外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本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按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政论、时政节目要积极推出优秀思政课教师传播理论成果,展示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影响力。10.切实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提高评价中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各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要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校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委员会要有同比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按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指标不得挪作他用。要将思政课教师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实行不合格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11.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把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在“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四个一批”等人才项目中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核增学校绩效工资总量。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党和国家设立的荣誉称号要注重表彰优秀思政课教师,教育部门要大力推选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先进典型。对立场坚定、学养深厚、联系实际、成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优秀代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12.大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注重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构建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提前批次录取或综合考核招生等方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给予推免政策倾斜鼓励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采取硕博连读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加强培养。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专门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并逐步按需增加招生培养指标。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发展党员力度,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3.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学科支撑。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根据需求逐步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支持有关高校联合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组织思政课教师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14.加大思政课教研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遴选学科带头人担任各门课集体备课牵头人,学校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师网络备课服务支撑系统。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15.切实加强思政课课题研究和成果交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设立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开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逐步加大对相关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参照设立相关项目并给予经费投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首批重点建设10家学术期刊和若干学术网站,支持新创办一定数量的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制定思政课教师发表文章的重点报刊目录,将《人民日报》、《求是》、《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及地方党报党刊列入其中。委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分片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设立一批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测基地。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单列思政课专项,每2年开展1次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定期开展优秀思政课示范课巡讲活动。打造一批思政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16.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把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基本职责,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保障。建好建强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有条件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工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推动各地宣传、教育等部门共建所在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培养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建设。17.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五、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18.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地方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高校和讲思政课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结合学习和工作至少讲1次课。各地要把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纳入思政课建设整体布局。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19.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推动高校领导干部兼任班主任等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及职能部门力量深入一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服务学生发展的制度性安排。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要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高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高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2个课时思政课,可重点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讲话等要鲜明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20.积极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要牵头抓好思政课建设,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要指导抓好军队院校思政课建设。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分类指导。有关部门和各地要保证思政课管理人员配备,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强化中考、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指挥棒作用,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标准,作为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参考。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制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汇聚办好思政课合力。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示范专业
更多>
示范课程
更多>
示范教学团队
更多>